2025年11月17日
微信

钩沉 | 喜欢吃猕猴桃?那你不可不知它与西方传教士的奇妙渊源!

作者: 卞雅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1月17日 09:04 |
播放

相信很多人都很喜欢猕猴桃这种水果,喜欢猕猴桃那独特略显奇异的味道和口感。

其实在国际市场上,猕猴桃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奇异果。

事实上,奇异果就是猕猴桃。虽然提起奇异果,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新西兰——奇异果可以说是新西兰的“国果”。实际上,奇异果或者说猕猴桃的真正故乡是中国。

那么,猕猴桃是怎么一路漂洋过海从中国到新西兰然后又“衣锦还乡”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中国历史典籍上的猕猴桃

虽然很少有人注意到分散在古籍中的猕猴桃的身影,但是如果有人特别留心的话,就会发现猕猴桃其实早已载于中国古代的一些典籍中。

猕猴桃这种植物有多么古老?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就有对于猕猴桃的描述了:“隰有苌楚,猗傩其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绘:“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至今,湖北宜昌和川渝一些地方以及河南一些地方的老百姓仍把猕猴桃叫做“羊桃”。“羊桃”这个名称据说与两晋时期的名士郭璞有关。

郭璞是两晋时期的一名学者。西晋末年战乱四起,郭璞为躲避战乱曾侨居宜昌,而正是在这个期间郭璞接触到了猕猴桃。郭璞曾花了长达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使其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在注释《尔雅》时,郭璞把猕猴桃定名为“羊桃”。

唐代诗人岑参曾写过“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这样的词句,这是“猕猴桃”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典籍当中。只是,无论是“苌楚”还是“猕猴桃”,又或者“羊桃”,这些记载都不是把猕猴桃当作水果或者食物的记录,更没有任何关于描写它们滋味的字句。估计那个时候的人们实在没有勇气品尝这种全身裹着细细软毛的家伙,更无法把这个长相怪异的家伙与美味的水果联系起来,因此只是把猕猴桃当作一种观赏植物而已。因此,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内,猕猴桃在国内一直都是处于几乎完全野生状态,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栽培。

猕猴桃与西方传教士的奇妙渊源

那么,是谁把猕猴桃从中国的偏远山区带向了世界水果的舞台?这其中的一名关键人物是一名叫玛丽・伊莎贝尔・费雷瑟(Mary Isabel Fraser)的新西兰人。

19世纪到20世纪,基督教信仰在西方世界再次大复兴。受到大复兴的影响,欧美许多国家的基督徒站出来成为传教士,到世界各地传播福音。

从1807年马礼逊入华开始,陆续开始有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但由于当时清政府长期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些传教士只能在澳门与广州十三行等个别地方活动。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天津条约》允许传教士在内地自由传教,传教士的身影开始出现在了许多中国城市甚至乡村。

1878年,苏格兰教会在湖北宜昌设立分会,从苏格兰和其属地新西兰,都派遣了不少传教士到宜昌传教。

伊莎贝尔是新西兰的一名知名教育家。从 1894 年起至 1910 年,她担任旺格鲁伊女子学院(Wanganui Girls’ College)的院长,这所学校位于新西兰北岛西海岸,因此原本伊莎贝尔和中国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很快伊莎贝尔就会和中国有关系了,因为她的亲妹妹伊莎贝尔·凯蒂(Catherine Graham Fraser)有负担和感动来到中国传教——1897 年前后,凯蒂成为了一名传教士并且前往中国宜昌,她在宜昌的苏格兰教会担任传教士并且兼职教师。

在那个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内地传教与教育机构多由西方传教士主导,女性传教士尤其在女子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当时,凯蒂等来自西方的女传教士主要通过女子学校、女工培训、寄宿制教育来推进当地的女性教育与福音工作。

作为姐姐的伊莎贝尔和作为妹妹的凯蒂虽然一个在新西兰,一个在中国;她们的身份也不相同,一个是学校校长,一个是传教士,但是她们的工作却有极大的相似性——都在从事教育业,且教育对象都是女性。

1903年,伊莎贝尔趁着假期来到宜昌探望妹妹,宜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雨量适中,且野生猕猴桃资源丰富。正是在这里,伊莎贝尔偶遇了猕猴桃。

这个时候的伊莎贝尔绝对不会想到,因着她与猕猴桃的这场偶遇,历史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1904年,伊莎贝尔探望妹妹凯蒂结束,打算返回新西兰。不知道是出于好奇还是别的什么缘故,返程的时候她带上了几粒猕猴桃种子。

回到新西兰后,她将种子给了自己一个学生的父亲,后者又把这些种子转给当地的一名叫做亚历山大・阿里森的农场主。阿里森将这些猕猴桃种子种下去以后,最终于1910年,种植下去的猕猴桃顺利开花结果。猕猴桃的海外留洋历史就此正式展开。

从中国的猕猴桃到世界的奇异果

伊莎贝尔带回新西兰的这包猕猴桃种子种植下去以后最终只长出了三株猕猴桃,而正是这三株猕猴桃成就了全世界的猕猴桃产业!目前占全世界80%猕猴桃供应量的品种——海沃德——正是这三株猕猴桃的后代。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猕猴桃在新西兰有了可观产量并成为了商品。1952年,猕猴桃首次出口到英国伦敦。但是,在新西兰想要进一步推广猕猴桃的时候,却遇到了难题。

问题出在猕猴桃的名字上。

原来,猕猴桃在中国又称阳桃、羊桃等;在中国的欧洲人,则因为它的滋味类似欧洲鹅莓,所以又称猕猴桃为“中国鹅莓”或“宜昌鹅莓”“宜昌醋栗”等。

猕猴桃移植到新西兰后,最普遍的名称是中国鹅莓。也有一些人干脆叫猕猴桃为“CHINAS”。这名字在新西兰国内叫叫也就罢了,毕竟“CHINAS”这个充满了异国风情的名字还可以吸引一下本地想要尝试新奇食物的消费者。但是现在作为新西兰的商品卖到国外,总不能再顶着个中国姓。

1962年,一位名叫弗里达・卡普兰的女士,应美国农产品进口商和客户的要求开始从新西兰进口猕猴桃。

那时的美国人对猕猴桃非常陌生。弗里达・卡普兰第一批进口了1000只猕猴桃,用了数月时间才勉强售完。为了打开美国市场,有水果销售商建议弗里达・卡普兰采用新西兰的国鸟“奇异鸟”(Kiwi)来命名该水果。

几维鸟(Kiwi)这种小鸟的翅膀和羽毛都退化了,是一种不会飞的小鸟,这种鸟有一个又长又尖的喙,身体浑圆呈褐色。猕猴桃的果实,外形和几维鸟Kiwi真得很像,都是圆圆的、灰灰的、毛茸茸的。

从此,猕猴桃这种水果就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奇异果(Kiwifruit)。

更重要的是,“奇异果”这个名字也让猕猴桃听上去像极了新西兰土生土长的品种,毕竟新西兰的国鸟就是几维鸟(Kiwi)。新西兰人或许知道实情,但是美国人和欧洲人不知道啊,而这就够了。

从此,除了少数地方如法国还称猕猴桃为“阳桃”、意大利人称呼其拉丁学名“Actinidia”外,“奇异果”这个名字作为猕猴桃这种水果的名字开始广泛运用。

未解之谜——为何偏偏是伊莎贝尔?

其实伊莎贝尔并不是第一个把猕猴桃带到国外的人。

实际上,在伊莎贝尔之前,有一些人已经将猕猴桃带到了欧洲和美洲。这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威尔逊堪称最成功的植物猎人之一,在1899-1911年这十几年间,他曾先后4次来中国大规模采集植物种子资源,收集种类涵盖了珙桐、罂粟花、报春花、川木通、绣线菊、双盾木等植物类群。

早在1899年,威尔逊就将在中国宜昌采集到的猕猴桃种子带到了英国。1900年,这些种子顺利生根发芽,但是几年过去了,英国人却并没有得到猕猴桃的果实。

几乎是同一时间,美国也从威尔逊手中获得了猕猴桃的种子。据统计,到1913年,已经有超过1300株猕猴桃在美国各地试种。但让美国人非常失望的是——这一千多棵猕猴桃植株未能结出哪怕一枚猕猴桃果实。

当时的人们大为不解。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才发现——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培育的这一千多棵猕猴桃全部都是雄株,没有一棵雌株,因此必然是结不出猕猴桃的。

对于猕猴桃这种物种来说,必须由雄性植株和雌性植株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实现开花结果。

同威尔逊相比,伊莎贝尔无疑是极其幸运的。因为她带回新西兰的猕猴桃种子繁育出的三株植株中雌株和雄株全都有——一株雄株、两株雌株。很显然,上帝更为眷顾伊莎贝尔这名女教师,而非植物猎人的威尔逊。

此外,还有一种小道说法——伊莎贝尔的猕猴桃种子是直接或者间接从威尔逊手上得到的。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就只能感叹造化弄人了。

伊莎贝尔的运气到这里还没有用完,因为后来新西兰的猕猴桃种植者从伊莎贝尔带回的猕猴桃种子中顺利养成了三株猕猴桃植株,经过对这三株猕猴桃植株的不断杂交,最终顺利培养出来了“海沃德”这个品质优良的传奇猕猴桃品种。从人的眼光来说,这绝对是撞大运。因为在后来80多年的猕猴桃杂交育种过程中,再也没有出现哪怕一种能全面超越“海沃德”的猕猴桃新品种。从人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完美结合。

结语:一粒种子的福音之旅

在中国近代史上,在许多方面西方传教士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包括农作物方面也是如此。倪维思被称为现代中国苹果产业之父,把现代苹果引进到中国;梅理士堪称中国现代花生的鼻祖,把大花生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花生引入中国。

伊莎贝尔和他们不太一样,伊莎贝尔所做的是把原产于中国的猕猴桃引入到新西兰。但是在几十年以后,这枚小小的猕猴桃再次漂洋过海,重新回到它的老家中国落户生根,以“猕猴桃留洋再返回祖国”的方式反推中国猕猴桃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伊莎贝尔的话,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猕猴桃产业,或者说中国的猕猴桃产业将会大幅改写。若果真如此的话即便我们能够吃到猕猴桃,味道也会和现在的猕猴桃大为不同。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